秋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。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,易形成传染病的传播。现将几种常见的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与各位家长一起分享,希望家长和我校共同关注,做好预防措施,保护孩子健康。
什么是甲流?如何预防?
“甲流”是甲型流感的简称,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流感病毒按其核心蛋白可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种类型。在人群中呈季节性流行的流感病毒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。
流感起病急,大多为自限性。主要以发热、头痛、肌痛和全身不适为主,体温可达39~40℃,可有畏寒、寒战,多伴肌肉关节酸痛、乏力、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,常有咽喉痛、干咳,可有鼻塞、流涕、胸骨后不适、颜面潮红、眼结膜充血等。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。
预防措施
1.及时接种流感疫苗,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。推荐在甲流流行期开始之前进行接种,当然在流行期间也可以去接种疫苗。
2.在流感流行季节,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。
3.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、勤洗手、勤通风、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,在人群聚集或密闭空间的场所规范戴好口罩。
什么是肺炎支原体肺炎?如何预防?
肺炎支原体不属于细菌,也不属于病毒,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、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能独立存在的最小微生物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全年发生,儿童是肺炎支原体易感人群,易在幼儿园、中小学校等人员聚集的环境中暴发流行。支原体感染主要是经过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。
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干咳和发热为主要症状,可以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,大多数患儿早期主要为刺激性干咳,常持续4周以上,夜间咳嗽加重,多伴有显著咽痛,偶有胸痛、痰中带血。病理性变化主要是间质性肺炎,急性支气管炎,还可引起肺外并发症。
预防措施
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,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。做到勤洗手、勤通风,在流行季节,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、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。
什么是手足口病?如何预防?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。潜伏期多为2-10天,平均3-5天,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,在3岁内更为常见,多发于夏秋季。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,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。
手足口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手、足、口、臀部出现皮疹或黏膜疱疹,有时会出现高热或低热伴出疹。少数重症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、脑炎、急性弛缓性麻痹、肺出血和心肌炎等,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,例如嗜睡、精神差,还有一些严重的患儿会出现肢体抖动、呕吐,还有心跳、呼吸加快,出现全身性的多器官衰竭表现,危及生命。如出现以上疑似症状,需尽快前往医院,及时就医。
预防措施
1.勤洗手、勤通风,养成良好卫生习惯,饮食上注意,不喝生水,不食生食,剩菜剩饭加热后食用。
2.注重环境卫生,肠道病毒惧怕紫外线和高温消毒,所以勤晒衣被也是一项有效预防措施。
4.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,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,更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孩子。流行季节还应留心观察孩子的手、足、口、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症状。
什么是诺如病毒?如何预防?
诺如病毒原名诺瓦克病毒,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。诺如病毒抵抗力强,耐低温;75%酒精、免洗洗手液都无法灭活它;能在物体表面存活2周,在水中存活2个月以上。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,儿童、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属高危人群。
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,具有明显的季节性,每年冬春季(10月至次年3月)为诺如病毒感染高发期,其潜伏期较短,通常为1-2天,主要症状为恶心、呕吐、胃痛、腹痛、腹泻等,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2-3天。目前,没有针对诺如病毒感染的特效治疗药物,诺如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,但易脱水人群如幼儿、老人需格外关注。
预防措施
1.注意饮食卫生:平时要收纳好食物,不吃被苍蝇、蟑螂等虫害污染过的食物;食物要煮熟煮透才能吃;不吃变质、生腌的食物。
2.勤洗手:督促或帮助孩子洗手,尤其在饭前便后;外出时可使用免水洗手液。
3.远离拥挤人群,重视隔离。诺如病毒高发期,避免带孩子到人多拥挤、空气不流通的地方;家庭成员如果感染了诺如病毒,一定要避免接触孩子;幼儿出现诺如病毒感染病状时,尽量让孩子停课休息。
4.诺如病毒耐酸、耐热、耐冷,对酒精、肥皂有一定抵抗力,浓度为1000mg/L的含氯消毒剂(如84消毒液)30分钟可灭活该病毒。
5.加强体育锻炼,提高身体抵抗力。
6.保障充足睡眠,不挑食,从而增强自身免疫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