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的315如期而至
315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?
我们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?
接下来
跟着小编一起看下去吧。
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,时间为每年的3月15日,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,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,使消费者权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,以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,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。
常见消费骗局
1.朋友圈购物
微店的开店门槛不一。直接转账支付属个人私下交易,不在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调节范围内,各职能部门不受理此类投诉。因此建议选择第三方平台进行维权,消费者委员会和职能部门也可介入调解。
2.网络游戏诈骗
“账号代练”、“装备出售”、“低价出售游戏币”等假广告充斥在各大网游中.通常这些诈骗的手段对玩家有很大的吸引力,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中大招。不法分子骗取玩家信任后,让玩家用支付宝、银行汇款等方式骗取钱财。
3.校外兼职
如今,各种校园兼职广告充斥网络社交平台,很多兼职微信群、QQ群里,都是套路,“先缴费后兼职”,伎俩背后是骗子们精心策划的局,校园兼职已成网络诈骗“重灾区”。
如“工资日结的打字员、淘宝刷单月薪过万”,这些一听就“哇塞!”的工作要谨慎。俗话说,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”,凡看到“高薪、轻松、刷单”等词语不可轻信,因为这都是骗子的专业术语。
4.冒充熟人进行诈骗
通过非法手段窃取QQ、微信等社交账号,向亲友编造“急需用钱”、“代缴话费”等理由,诱骗学生转账。
学生是相对单纯的消费群体
又是“买买买”的主力军
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,购买力的提升
学生消费权益遭到侵害的事件也日益增多
但是不少学生在权益受到侵害时
不知道如何通过正当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
不要着急
小编送你一份维权小指南
如何维权
● 加强维权意识、学习消费者相关权益法律知识。
● 切忌轻信商家促销噱头,勿踏入低价陷阱,看清所有规则再消费。
● 重视举证,与商家有效沟通,据理力争,合理诉求。
● 借助政府职能部门,妥善调解,化解矛盾。
● 采取自我保护措施,控制事态发展,避免恶性纠纷或事故发生。